夜分享丨“经常挨打”和“从不挨打”的孩子,过的是两种人生
你被爸妈揍过吗?为人父母的你打过孩子吗?今晚小育和你聊聊“挨打”的话题。
被打的孩子,身心都受伤
有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。有一年期末考后,和一位叔叔吃饭。饭桌上两家人聊起孩子的成绩,爸爸听到叔叔儿子的成绩比他好,回到家就踹了他好几脚,说他不争气,嫌他丢人。这些打骂行为,频频出现在他的成长历程中。
高考后,他才告别自己的挨打生涯。原以为人生终于可以步入正轨,可当他工作后才清楚地意识到,十多年的挨打经历,让他的内心十分脆弱,习惯了自己浑身都是错,常常会有种挫败感。
有父母觉得,打孩子是一种教育方法。可很多时候,这只是父母的情绪宣泄。而被打的经历将成为孩子人生中最恐怖的过往,未来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疗愈这种创伤。
父母的暴力,也会影响孩子
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,他找了一群3-6岁的孩子,把他们分成两组。第一组孩子看到一个人在殴打房间里的玩偶的视频,第二组孩子没有观看影片。
随后,这些孩子被带到另一个房间自由玩耍。结果发现:那些没有观看影片的孩子,很少有攻击行为。那些看了别人暴力举动的孩子,很多都出现了攻击行为。
其实父母打孩子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生活在暴力之下的孩子,渐渐地也会把暴力当成解决问题的方式。当孩子学会举起拳头的时候,就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。
孩子的优秀,不是打出来的
真正持久有效的教育,源于父母的爱和智慧。钟南山院士曾说过一段小时候的经历。上学时,他每个月都要给学校交一笔伙食费。有一次,父母把这笔钱给了他,但他却拿着这笔钱去买零食。
临近学期末,父亲知道了这件事,他顿时觉得自己要大难临头,爸爸肯定会痛打他一顿。可是,父亲只是问他:“南山,你好好想想,这个事你做得对不对?”钟南山说,父亲这番话,比打他一顿的刺激还要大。虽然父亲没有骂他,更没有打他,却让他认真反省,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。
可见,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须,父母的循循善诱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需要的养分。有句话说“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在于他有怎样的‘观念’,接受过怎样的教育。”决定孩子将来变成什么人的要素,都渗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。
来源丨洞见(ID:DJ00123987)等
图片丨摄图网
往期精彩回顾